螃蟹

大众点评商家活在流量之外


经济观察网记者谢楚楚开店十年,直到今年7月,Clark才第一次主动和大众点评联系。

Clark是咖啡店“CafeClark”的老板,年在北京朝阳区青年路开了第一家店之后,今年7月份在棕榈泉开了新店。在过去十年里,第一家店一直用手写点单,新店则用上了电子点单系统。由于点单系统属于美团,Clark也借机与大众点评取得了联系。

这次主动和大众点评联系,为的是改变一件事:拿回自己在大众点评的账号。不知为何,这个账号在新店装修期间就被抢先注册了。而在花最少的费用拿回账号后,Clark不打算再花钱做任何推广,只为了把账号掌控在自己手上。

Clark不喜欢类似大众点评这样被点评、买曝光率的平台。对于一个咖啡店经营者,在网络“种草”当道的年代,显得特立独行。

现在如果你要找一家咖啡店,司空见惯的做法就是,打开大众点评app,搜索“咖啡”等关键词,一个个被“点评”过的咖啡店按顺序在页面中呈现,任君挑选;又或者是打开小红书、抖音,看看别人怎么说,怎么评价。

这种社交消费属性给商家带来了曝光机会。目前大众点评约有万家餐饮店,他们在大众点评上投入推广宣传费,获取曝光量;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商家、品牌在投广告费,获取曝光率,或是找博主合作,在创作内容中投广告,粉丝下单,平台从中抽取佣金,形成种草链路闭环……

不参与这些流量玩法,Clark不是孤立的个体,在上海永嘉路,在北京的中国传媒大学附近,我们都找到了这样的咖啡店老板。他们拒绝网红,也不愿成为人们眼中的网红,更不愿意花钱去换取短暂的曝光。在一片流量铺满的土地上,他们试图找出一块乌托邦之地。

不沾网红

Clark在北京棕榈泉经营的CafeClark是一家富丽堂皇的咖啡店,隐藏着无数古董,吧台头顶上是二战前的美国老灯,墙上挂着荷兰古董壁灯,收银台上是一台日本大正时期的古董机械收银机……这种景象时常吸引到一批特殊的顾客,他们拎着大包小包走进咖啡店,从包里抽出七八套衣服,轮番换上,专业摄像机对准,闪关灯,咔咔咔,拍上一小时。待他们拍完后,CafeClark咖啡店会同这些美照一起出现在大众点评、小红书、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紧随“种草”而来的就是更多慕名而来的人。

不过对于这样的免费宣传,Clark不以为然。Clark说:“这样的拍摄严重影响了喝咖啡的顾客。”因此,他对这些拍照打卡的顾客设置了门槛:拍照收费75元/小时,而且需要在不影响他人用餐的协议签订下进行。

而这项规则也引起了对方的不满,“你装修这么好看不就是给别人拍的吗?”

就像拍照的顾客不理解这个特殊的规则一样,Clark也对“投靠”生活服务类平台感到不解:“我做咖啡难道就为了评分吗?我扎扎实实认真对待技术和每个客人就行,评分高低和我有什么关系?”

截至目前,大众点评约有2.5亿的用户,商家会获得用户按照“口味”“环境”“服务”打分,最终获得一个综合评分。该评分也影响着其余用户是否选择光顾店铺。消费者自主选择、依赖的平台还有很多,比如抖音、快手、微博等,商家投广告费换取更多的流量曝光率。

在Clark的坚持之下,CafeClark从未主动与大众点评产生过联系。他的第一家店被大众点评收录了,但他从未过问谁在管理账号,直到年第二家店开业。

由于新店有股东参股,同时为了照顾整个棕榈泉商业特点,Clark放弃了手写点单,采用了电子买单系统。这一改变也让他第一次和大众点评有了联系。他的目标很明确:花最少的钱,把自己被抢注的账号要回来,但不会多花钱用于宣传推广。

大众点评有这样的规则:如果想要展示名称、地址、电话、环境、产品等基础信息,商家需要支付几千元账号注册费用。在此基础上,商家可以选择是否支付推广费,按单次点击率扣费。费用由商家自己设定,设定得越高,曝光率越大。

和Clark一样,拒绝被点评和种草左右的商家也有不少。考虑到成本,姜茏把“酊暮”咖啡体验店开在了上海的一个小区里,这意味着,他不能依靠地段吸引自然客流,新客主要靠老客带动。但为了方便目标客户找到他,姜茏买了大众点评的最低档消费,也就是开通个账号,留下个难找的地址。

客人并不是越多越好,一次意外的网红事件让姜茏感到担忧。当时原本最多只能承载6个人的体验店塞满了十多个人,门口外还站着十多人在等候。这源于一个亲戚的“好心”。这位亲戚带上网红朋友光顾了店铺,拍摄了视频,帮他在网络上宣传。

姜茏当时很担心咖啡圈子里的人误以为自己是个网红店。

元几个周末花光

不愿成为网红,甚至不愿意在平台上“抛头露面”,难道这些老板们不想把生意做好吗?

Clark老店所处的街道是一条死路,自然人流为0,只有特别想来的人才会来。一般的客流一定会找离自己更近的位置。这种选址引发的客流结局只有一种:最原始的口口相传。

年,精品咖啡店在北京几乎闻所未闻,Clark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但与如今调研地段、客流等主流商业选址方式不同,他当时选择了一块尚未开化之地——青年路,一半柏油一半漂着土,周围全是村子。除了CafeClark之外,当时唯一一家底商是个房地产中介。

“要开一个好店,一定不要开在流量繁华的地方,那都是留给连锁店的位置。真正的好店承担不起那样的房租。交付那样的房租意味着必须吸引过街人流,从而对客户选择权会弱化”。Clark在日本学习咖啡时的的老师告诉他。

年刚开店时,Clark店里一天只有2-3位客人,营业额不到块钱,但只要有人来,Clark会滔滔不绝给讲出很多咖啡知识。“我的宣传就是你来了,今天我把你招待好了,你帮我带你朋友过来。”

最初光顾店铺的那两三个人全为偶然路过,其中一位已转化为了如今的常客。那是一位在改革开放之后较早去西班牙学习古典吉他的音乐家。十年前,他在CafeClark附近录音,偶然经过店铺,感觉外观有种西班牙的味道,便决定一试。最后,他决定把家搬到了青年路,成了几乎天天光顾的常客。

这是Clark的生意经,正如他自己所说,希望把客人一个一个留下来。但是和Clark的细水长流不同的是,有些商家希望能把效率提升去。

薛军尝到过大众点评的甜头。他与合伙人开的“协奏曲咖啡(酒)馆”在去年12月底营业。为了给新店引流,他们开通了大众点评的推广服务。大众点评按浏览点击量收取费用,费用由商家自行设定,低到一元/次,高到多元/次,出价更大的商家,曝光量就越大。薛军与合伙人商议拿出元推广预算,但只敢在周末放量。每次点击量设定3块钱/次,最高设限在元/天。虽然价格设定得比较低,但元不过几周就花光了。

开通该项服务后,他们的店铺获得了曝光量,更多人知道了这店的存在。但是在经营一段时间后,薛军和合伙人发现在竞价曝光的规则下,花一样的钱,曝光效果不一,大部分是浪费。

“协奏曲咖啡(酒)馆”开在中国传媒大学附近,主要目标客群是学生,但今年疫情管控以来,薛军在店里见到的学生少得可以用手指头数过来。

“很多在网上浏览来店的顾客,也未必是你的目标客群。很多人可能就是奔着打卡或者好奇心过来的,有些会转化为粘性客户,但大部分就只来一两次。”薛军说。

除了学生以外,“协奏曲咖啡(酒)馆”最忠实的一批顾客源自周边社区居民。有时候,薛军还没到店,顾客已经站在了店门口,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xiea.com/ynly/15734.html


冀ICP备2021025338号-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