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转儿夹麻花是一绝,掰开螺蛳转儿,夹进麻花儿,用手一按,咔吱一声麻花儿碎了,这一声响就很有意思,如今我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
01这是梁实秋先生到台湾之后,怀念北平的烧饼油条时,给大家描述了一下北平的特色烧饼。有螺蛳转儿、芝麻酱烧饼、马蹄儿、驴蹄儿几种,油鬼有麻花儿、甜油鬼儿、炸饼儿几种。查了一下,“老北京的螺蛳转儿是一种面食,外皮是一根根极细的面丝,一碰即酥。主料有面粉,辅料有芝麻酱、花椒面、盐、小苏打、茴香等。”看着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就开始构思画面了,看到图片,更是垂涎欲滴。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从字里行间能看出来梁先生对北京美食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情怀。刚才提到的烧饼油条章节,是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梁实秋所著的“人生有趣”三部曲之一——《我爱着这人间烟火》之中的,围绕着“吃”“娱乐”“人生中常见的话题(如衰老、礼貌、时间、寂寞等)”“读书”“对生活的诸多意见”五个主题,讨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趣味,既亲切又另有一番感觉。02说梁先生适合去带货,是在看了“人间烟火,雅舍谈吃”这部分时有感而发。无论是在说北京烤鸭,还是在说酸梅汤和糖葫芦时,都觉得馋了,有想马上下单买来解馋的冲动。他写的北京烤鸭,片得很薄,每一片有皮有油有肉,随后一盘瘦肉,最后是鸭头鸭尖。做烤鸭的鸭子也是有讲究的,人们总说的“填鸭式教育”,说的就是要喂养一只合格的北京烤鸭的教程。品种要好,师傅的手艺也得高超,是真的把一根根的食料蘸着水塞入鸭子的胃里的。见过美食,也要品得出来,人生贵适意。这也是《我爱着这人间烟火》书中传递出的对生活的热爱观念。难道的是,在看作者写对美食的记忆时,还有很多描写食物的诗词和古文,脑海中想着美食的画面,又品读着诗词,雅致得很。
关于螃蟹——
陆放翁诗:“磊落金盘荐糖蟹”。
《晋书·毕卓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书中,还有小林配的插图,“你对我的好,就是你啃蟹腿我吃膏。”是对梁先生文字的点缀,也是对趣味生活的图画语言的解读。03写食物带来的人间乐趣,就不能不提到“酒”。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有着独特的地位。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以酒为诗,因酒而兴。不只“李白斗酒诗百篇”,苏轼也是“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如梁实秋所言,“我们中国人吃酒之雍容悠闲的态度,是几千年陶炼出来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梁实秋看来,酒量和酒胆是两件事。酒胆大的人一定就能喝吗?不一定,他难道不知道酒醉的痛苦吗?知道,但是明知苦而有不能不放胆大喝的理由,“那理由也许是脆弱得很”。忧时愤世,怀旧思乡,情场失意,身世飘零,总之,必有难言之隐。这是看透世事、经历颇多的人对有酒胆的人的理解,但是,梁先生还是清醒透彻的,旧酒浇愁逃避现实的态度值得同情,但是不值得鼓励。所以,要想把酒当作“琴棋书画诗酒花”中美好的一样生活物品,别放任酒胆,浅尝辄止,更高的满足也不是通过放任欲望带来的,相反,是克制。结语:人生有悲喜两面,不可偏枯。所谓喜剧,不是滑稽,而是另一种观赏人生的态度。这种态度,梁实秋先生写在了《我爱着这人间烟火》书中,当作礼物,馈赠给了每一个需要从生活无奈困境中走出的人,活在当下,尽量活得有趣。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xiea.com/ynsd/15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