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尘落拓
年左右,似乎是一夜之间,中国汽车市场上出现了上百家造车新势力,但所谓“退潮之后方知谁在裸泳”,截至今年上半年,造车新势力基本已经形成“蔚小理”+“哪威零”的三大三小格局,更多的则是消失在了时代的浪潮中。
但时间来到下半年,新势力车企似乎有些后劲不足。
01
新势力有“落伍”趋势
11月伊始,市场已经开始统计10月份新能源车的销量表现。据乘联会消息,10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数据,总计为68万辆,环比9月增长1%,同比去年10月增长约87%。
从具体的厂商批发销量来看,比亚迪共计销售台,遥遥领先于第二名,位列第一。第二名为特斯拉中国,共计销售台,第三名为上汽通用五菱,共计销售台。
从目前数据来看,传统主机厂(比亚迪、广汽埃安、吉利极氪、赛力斯问界、北汽蓝谷等)的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十分迅猛,而新势力车企(蔚小理、哪吒、零跑等)销量则普遍开始减速或下滑。
哪吒汽车保持在第一阵营,10月销量达辆,但环比9月仅多交付了11辆。问界汽车10月销量超过1.2万辆,环比增幅超过18%,表现强劲。极氪10月销量同样超1万辆,环比增长22.3%。
“蔚小理”三家新势力代表的表现则要略差一筹。蔚来和理想虽保持1万辆,但环比上月均略有下降;小鹏汽车更是仅交付了辆,处于垫底位置,环比大降近40%。
此外,零跑汽车10月销量跌破万辆关口,仅交付辆,环比下跌幅度36%。北汽蓝谷则是迎头赶上,虽然绝对交付辆尚且偏少,但环比增速超过了30%。岚图10月交付辆,环比上月略增。
02
产能、供应链成痛点
交付量不稳定的背后,几家新势力各有痛点,综合来看,最大的还是“产能”问题,产能受限,令公司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蔚来近期回应称,生产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影响了10月份的生产和交付进度。据悉,受防疫要求,蔚来位于合肥的两座工厂相继停产,目前旗下车型的交付进度普遍延缓。
相比蔚来,小鹏、零跑则由于产品迭代较慢,产能处于爬坡阶段,新老车型青黄不接,进而带来了销量阵痛。
环比降幅最大的小鹏汽车表示,10月销量大降是因为新车型G9订单尚未转化为销量(10月份仅交付辆G9)。同样,零跑方面也表示,由于C01全面进入交付阶段,产能爬坡对整体交付节奏带来了短期影响。
近年来,“买旧不买新”成为了消费市场上的常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多,因此车型换代短期或许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同时对于车企的生产线切换也是一大考验。
无独有偶,今年8月,受到车型换代的影响,理想汽车当月销量锐减,仅为辆,同环比均“腰斩”。不过,随着新车型受到认可,理想也重回销量榜前列。
小鹏G9于9月21日上市,目前来看,这一新车型似乎还未受到消费者信赖。此前,G9曾因产品配置凌乱、脱离用户需求而饱受诟病,最终小鹏只能大手笔改动产品版本配置和定价。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称,10月27日,小鹏G9正式开启规模交付;11月起,G9的产量将稳定爬坡。
除了产能问题外,新势力们还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供应链危机。
目前,国内多家造车新势力主攻智能驾驶等领域,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基本依赖外购,蔚来就曾经因为芯片短缺、生产线改造等问题不得不停产,导致销量大幅下滑。而理想、小鹏此前为确保交付量,也先后推出了先交付后补装雷达的方案。可见,芯片等核心硬件的支持,依旧是新势力们一大痛点。
同时,在产能、供应链都不够稳定的情况下,造车新势力们依然在集体冲击高端市场,一方面会对销量规模进一步扩大造成阻碍,另一方面又会增加在供应链管理上的难度。
03
“亏损”仍是常态
相比新势力们,背靠传统车企的埃安、极氪、问界、极狐等新能源车品牌多数都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但是,“卖得好”和“赚得多”是两件事情,盈利才是是企业存在的根本。
但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烧钱造车却成了各家共识,这也是第三大痛点。
以问界为例,其背靠的赛力斯近期公布了三季报,数据显示,赛力斯在第三季度实现营收.07亿元,同比增长.39%;净亏损则为9.47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赛力斯共计亏损达到26.75亿元。对于亏损,赛力斯认为是目前仍不具备规模条件,且前期投入及营销费用增速较快导致。
北汽蓝谷也依旧亏损,三季报显示,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双下滑。其中,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7.07亿元,同比下降6.41%,实现归母净利润-35亿元,同比下滑32.35%。北汽蓝谷对此的解释是,主要系综合毛利同比减少,品牌与渠道建设投入持续增加所致。
新势力车企面临的亏损也是“老大难”问题,蔚小理三家虽然尚未公布三季报,但从中报表现来看,今年上半年,三家企业的亏损额分别为45.4亿元、44.02亿元和6.52亿元。想实现盈利也依旧任重道远。
后起之秀哪吒汽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数据显示,年,哪吒汽车营业收入57.35亿元,净亏损29.08亿元,平均每卖一辆亏损4.17万元。
亏损严重,一方面是上游锂矿持续涨价导致成本压力过大,另一方面,是智能化的研发投入和营销费用依旧高企。雪上加霜的是,新能源车企之间的“价格战”也有了苗头。
日前,特斯拉宣布部分车型降价,最高降价达到3.7万元。问界、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门店也加大了销售优惠力度。可以看出,第四季度,各家车企为完成年度销量目标,陆续进入销量冲刺阶段,加速消化在手订单,新增订单有望再创新高。但是,进一步压低整车价格,或许也将令企业亏损持续扩大。
04
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销量攀升、名次变化、产能紧张、价格战趋势等现状,背后透露出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度竞争。
目前,头部厂商产能提升,交付周期缩短,叠加购置税减免政策延期至年等政策利好,需求市场依旧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不过,需求越旺盛,就会有越多企业涌入其中,新能源车行业的竞争将会越发激烈。“蔚小理”被反超也从侧面证明了竞争格局的变化莫测。
普华永道9月曾发布《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活动回顾及趋势展望》指出,相较过去两年同期,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并购总体呈增长态势。
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完成起境内外并购交易,已披露的交易金额超亿元,相较年同期增速迅猛。从整车制造领域来看,年上半年交易数量达31笔,交易金额亿元。前十大交易中,新能源汽车势头强劲。传统燃油车厂商加速整合,产业间整合迸发规模优势,或将为其业务分拆布局新能源赛道提供更多可能。
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百家争鸣,出现了传统造车企业背书的新能源品牌、登上主流舞台的造车新势力、跨界加入战局的互联网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未来,伴随奔驰、宝马、奥迪等传统巨头的转型,互联网公司和手机厂商的跨界加入,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
但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在全世界的广泛普及,又将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更进一步,但在产业的大浪潮下,任何车企都有被淘汰可能性,哪家车企能够“笑到最后”,依旧需要时间的检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xiea.com/ynzz/15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