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北京专家 http://baidianfeng.39.net/bdfcs/jiankang/同事小周前段时间怀孕了,出于关心,婆婆时不时会对小周发出各种各样的“好心提醒”,比如:
“怀孕了不能吃羊肉,宝宝会得羊癫疯。”
“怀孕了不能吃螃蟹,否则容易难产。”
“怀孕以后不能缝针线、动剪刀,宝宝容易先天畸形。”
虽然小周受过高等教育,也一直崇尚科学育儿,但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还是努力遵守着这些地方习俗。
可当婆婆再次指出一个“奇葩习俗”时,小周彻底忍不了了。
小周怀上宝宝还没到4个月,婆婆居然神秘兮兮地告诉她“拉粑粑的时候不要太用力,拉几下试试,便秘就先歇一会,免得将孩子拉出来”。
听婆婆说完后,小周忍不住一阵吐槽“哪有这么邪乎”,可婆婆还是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让小周颇感无奈,只能表示赞同应付了过去。
很多宝妈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我国许多地区都流传着一些“奇葩”的孕期习俗,每当有女性怀上宝宝时,身边的三姑六婆免不了好心传授“经验”,被告诫如果不听话肯定要吃“苦头”。
然而事实上很多广为流传的孕期习俗,并没有什么科学上的依据,准妈妈信以为真,最后反而只会苦了自己和宝宝。
这些“奇葩”的孕期习俗,你知道几个?
1.怀孕后各种“忌口”
或许是长久以来的生活经验总结,我国民间不少地区都流传着孕期“忌口”的习俗,比如:
不能吃兔肉,否则宝宝会长兔唇;
不能吃狗肉,否则宝宝吃奶时爱咬奶头;
不能吃公鸡,否则宝宝容易在夜里哭。
其中不能吃兔肉早在西晋时期,张华的《博物志》中就有相关描述:“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见兔,令儿缺唇。”
然而事实上在现代医学中,可能导致“兔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妊娠期营养匮乏、孕妇内分泌异常、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等,总之和“吃兔子肉、看见兔子跑”没任何关系。
另外像不能吃狗肉、公鸡等等说法,其实从逻辑上也很容易就能辨别其中的问题,准妈妈怀有身孕,虽然确实需要“忌口”,但少吃的应该是高油高糖等不健康的食物,而非遵守这些没任何科学依据的饮食禁忌。
2.怀孕后一些行为上的禁忌
与小周婆婆声称的“拉粑粑不能用力”类似,我国很多地区还流传着孕期一些行为上的“奇葩习俗”,比如:
怀孕后不能称体重,否则影响孩子发育;
怀孕后睡觉不能翻身,否则会动了“胎气”;
怀孕后家里的房子不能随便拆修,否则会惊到胎儿;
怀孕后不能把手举过肩膀,否则容易流产。
或许像孕期里房子不能拆修这样的禁忌,可能确实是出于对准妈妈安全的考虑,毕竟会增加出现意外的机会,但很多行为上的禁忌还是毫无道理可言,令人感觉十分荒唐。
但也并非所有习俗都没有科学依据,所以对于准妈妈而言,最大的难点就是区分哪些习俗是靠谱的,哪些是谣言?完全不信和通盘全收都不是负责任的做法。
孕期什么不能吃、什么不能做?如何判断
如今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准妈妈越来越多,很多人本来是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但因为过于担心孩子的安危,免不了对一些“奇葩习俗”将信将疑,不知道该不该照做。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建议准妈妈们可以下载妈妈网孕育APP,在“怀孕工具”菜单下,有“能不能吃”、“能不能做”两个实用功能,依靠背后医学专家专门为孕育期人群打造的一个精准的知识库,我们就能快速找到靠谱的答案,不再对那些习俗将信将疑。
就拿“能不能吃”来说吧,妈妈网APP将食物分成了放心吃、少点吃、谨慎吃、不能吃4个类别,我们只需要用食物名称进行搜索,就能方便有效地判别这种食物到底能不能吃,以及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吃了以后会有哪些好处和缺点。
“能不能做”功能也是类似,比如有的准妈妈想要知道孕期能不能游泳,我们只需要搜索游泳这个关键词,不仅可以确认孕期是否可以游泳,还能知道游泳有哪些好处、注意事项,月子期和哺乳期能不能游泳等关键信息,彻底解答自己的疑问。
歪妈结语:
作为一名现代准妈妈,当听到一些所谓的孕期习俗时,我们还是要多思考,通过妈妈网APP进行搜索,判断背后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以免一些“奇葩习俗”对自身、对宝宝造成伤害。
今日话题:你听说过哪些孕期里的特殊习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xiea.com/ynzz/1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