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常笑健康收录于话题#疾病防治个内容
▼本文作者▼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虽说一年四季皆有蟹吃,但是秋天,正是食用大闸蟹的最好季节。“深秋食蟹”意味着大闸蟹是一种时令性很强的食物。按照古人“不时不食”的理论,大闸蟹作为一种蛰伏洞中、潜藏于水的生物,秋季肥壮,那橘红色的卵块,白璧似的脂膏,软玉般的蟹肉,正适合于秋季的特性。
深秋食大闸蟹正当时,虽然个人不太喜欢,但家人朋友中喜欢食蟹者不在少数。所以特地收集了一些关于食蟹的健康门道。
死蟹千万不要吃
首先,死蟹菌落总数超标。大闸蟹是食腐生物,大多生存环境不佳,大闸蟹生存环境比海蟹更为恶劣,大多生长在污浊的河塘,以其生长环境中的动物尸体或腐殖质为食,在其体内含有大量细菌病*等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
活蟹由于其免疫力很强,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螃蟹死后,其体内富含蛋白质会成为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继而产生了大量的*素。食用死蟹容易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以及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休克昏迷等。
其次,死蟹易引起人体组胺中*。螃蟹体内蛋白质构成中含有大量组氨酸,螃蟹死后,组氨酸会迅速分解转化为有*物质——组胺。组胺是过敏性疾病的主要介质,*性强,耐热,即便煮熟煮透,*素仍不易被破坏。因此,食用死蟹可能会出现组胺中*症状,包括皮疹、风团、皮肤瘙痒、头痛心悸、血压变化等一系列过敏反应。
食用大闸蟹的健康提示
1.不吃生螃蟹
螃蟹体内可能会有肺吸虫,生吃容易使寄生在螃蟹体内的肺吸虫进入人体,进而破坏或者刺激肺组织结构,进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2.不吃四部位
即,蟹鳃、蟹心、蟹胃以及蟹肠。
打开蟹壳时,两侧灰白色条状、柔软的部位就是蟹的鳃条,它是螃蟹的呼吸器官,直接和外界接触,容易积横污物和重金属等。
位于蟹壳前半部眼睛下方的三角形部位是蟹胃,一条黑色条状物是蟹肠,这两个部位是螃蟹的消化器官,里面装着食物和代谢物,也有积攒污物的可能。
蟹心位于蟹*或蟹膏中间,呈六角形,被人们认为是螃蟹“最寒”的部位。此处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留有较多血液,其血液成分与人体有较大差异,容易引起免疫反应。
四类人群要少吃:
1)“消化不良”人群因螃蟹性凉且属于高蛋白食物,较难消化。
2)“三高”人群因螃蟹富含蛋白质、胆固醇食用后恐加重病情。
3)“慢性肝病”人群胆汁容易分泌异常,可能会引起腹胀、腹痛或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4)“感染急性期”人群应该以清淡为主,螃蟹不易消化吸收,易使病症加重。
大闸蟹如何吃得好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水产品的适宜摄入数量是一次吃40~75克(可食部分),相当于带壳的螃蟹~克。同时,一周内最好食用不超过3次。
讲到这里,在此秋高气爽,不寒不燥的季节里,不妨计划邀三五好友,列几小盅,准备好干掉数只大闸蟹。小酌小食,悠哉闲哉,美哉快哉,快哉快哉!
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介绍
周剑平博士
上海交通大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xiea.com/ynsd/12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