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1218/5941636.html“牢底坐穿”这句话来源于网络,喜欢上网的朋友们对这句话并不陌生。
比如说“牢底坐穿鱼”,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钓鱼好者,在某个水域钓到了受保护的鱼种,如果不放生容易被处罚。
然而,一位来自浙江温州的小伙,闲暇之余他来到位于苍南县东部炎亭镇附近的海边游玩。
小伙在苍南县海边发现的中华鲎
在沙滩上,无意中发现了一只乌龟不像乌龟,螃蟹不像螃蟹,还长了一个尾巴的甲壳类动物。
出于好奇,小伙拿出手机给拍了下来,上去拽了一下尾巴还把它翻了过来。
网友看到后,调侃道:“这叫中华鲎,也叫牢底坐穿兽,级别略低大熊猫。”
“长得越丑、判得越快”吓得小伙赶紧把中华鲎放归了大海!
中华鲎是什么
中华鲎,虽然有些其貌不扬,实际上它一是种生活在海里且极其珍贵的野生鱼类。
了解中华鲎
中华鲎,又叫三刺鲎、东方鲎、两公婆、小海鲎、三叶虫和鲎鱼等,它是属于肢口纲鲎科鲎属节肢动物。
中华鲎的身体结构主要区分三个部分,分别为头胸部、腹部和尾部,整体略呈椭圆形,尾部尖刺较长。
中华鲎的头胸部比较发达,其形状与马蹄相似,因此也被称为“马蹄蟹”,背部隆起且长有三条清晰可见的脊线。
中华鲎
中华鲎的眼睛比大多数的水生动物要多得多,它共有四只眼睛,分别长在头部和腹部。
头部的眼睛非常灵敏,犹如电磁波接受那般,能敏锐地接收到海洋中微弱的光线,而中华鲎的腹眼则是用来感知异性所在的位置。
中华鲎腹部的形状酷似爱心形状,左右两侧各长有6支坚硬的外刺,是用来防范海洋中其它大型掠食者的攻击。
中华鲎的尾巴像一把利剑,虽然与整个身体显得有些不协调,但它的尾巴作用却很大,翻身主要依靠尾巴。
中华鲎的外壳下长有六对肢脚,靠近嘴角边的一对肢脚是用于摄食食物,其余的肢脚用于前行。
中华鲎的分布
中华鲎主要分布于日本、菲律宾、越南、老挝、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
在我国境内中华鲎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浙江、海南、山东等沿海城市。
通常小体型的中华鲎是靠近近海浅水区域生活,尤其是喜欢海底是松软的沙子底质,而成年大体型的中华鲎,则是在近海深水区栖息。
中华鲎平时喜欢钻入海沙内生活,一般只有在退潮时,才会在沙滩上缓慢爬行,成年的中华鲎雌雄鱼经常会在一起生活。
中华鲎的食性
鲎鱼是属于杂食性和偏向肉食性动物,主要摄食对有两类:
一是捕食海洋中的软体动物,比如沙蚕、鱿鱼、乌贼、水母、海葵、海兔子,也包括一些小体型的鱼虾蟹等为食;
二是海洋中的藻类,主要摄食小珊瑚藻、边孢藻、石花菜、翼枝菜、马尾藻、牛角树、繁枝蜈蚣藻等。
不过,中华鲎一般是在食物来源不足的情况下才会以藻类为食,大多数的时候还是以软体动物为食。
中华鲎的生长
中华鲎是属于节肢动物,它的生长发育方式与其它节肢动物相同,比如我们最常见的龙虾和螃蟹,就是通过脱壳而后在成长。
中国鲎体长最长可以长到可达50~65厘米之间,体重最重可以长到10斤左右。
中华鲎的每一次脱壳后,要比之前体型长大1.~1.4倍,不过在脱壳生长期间的死亡率特别高,因此也被称为与死神赛跑的成长。
中华鲎的生长速度缓慢,从幼年长到成年的中华鲎大约需要14年,在此期间要经过15~16次的脱壳,才能成年繁衍后代。
中华鲎的繁殖
中华鲎是卵生动物,栖息在我国海域的中华鲎,每年进入夏季是中华鲎的繁殖期。
成年个体的雌雄中华鲎,会从深海游到近海浅水沙滩上。
在繁殖前夕,雌性中华鲎还要在沙滩上筑巢,而后再进行产卵。
筑巢通常会在涨潮前或者是顶着潮头,雌性中华鲎会在沙滩上挖出深约5~11厘米的洞穴,然后将卵产于洞内,落潮时洞穴会被泥沙覆盖。
中华鲎产卵的过程十分有趣,雌鱼每次产卵后,向前爬行约20~0厘米会再次挖洞产卵。
中华鲎每次产卵数量~粒,产卵期间共需要筑巢十几处,产卵结束后雌雄鲎鱼会再次返回大海。
特别提醒:
网友之所以调侃中华鲎是“牢底坐穿兽”、“可刑鲎”,原因是中华鲎在年被我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认定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因此,在这里告诫网友们,在户外垂钓和游玩时,发现不认识的水生动物,千万不要招惹它,以免被处罚。
延伸阅读:鲎的前世与今生生物活化石——鲎
鲎它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奥陶纪距今4.5亿年前,它是真正远古动物“活化石”的代表。
鲎出现于4.5亿年前是什么概念?此时的地球上才刚刚引来鱼类的到来,天空中没有鸟类,也没有凶猛无比的霸王龙。
虽然鲎在地球上生活了4.5亿年,但它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变化却不大。
我们现在所看到鲎的形态,大约可以追溯到距今2~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
至那以后,鲎的样貌改变的微乎其微。
鲎的价值
众所周知,地球上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身体里都是流淌着血液是红色的,然而鲎身体里血液却是蓝色的。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从鲎身上抽取出的蓝色血液,它的价值要远超过黄金。
据了解,一升鲎的血,可以卖到约10万人民币,不过它的医用价值,要远远超过它的卖血价值经济价值。
那么,鲎的血液每升高达10万元,究竟有什么特别用处呢?
鲎的蓝色血液里,含有丰富的有价值成分,尤期是含铜量很高,血液一遇到细菌就会凝固。
鲎身体里蓝色血液的特殊功能,一旦有细菌入侵,血液就会快速凝固,可以研究用于医用试剂。
科研人员对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年),但由于当时科技技术落后,对鲎的血液没能物尽其用。
直到年,一位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动物学家F.Bang,发表了一篇论文名叫《鲎的一种细菌性疾病》后,鲎的蓝色血液才引起了医药科研人员的重视。
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年研制成功,年后式命名为鲎试验(LimulusTest)。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鲎试剂有两种:
一种是生活在美洲地区的美洲鲎提取出的血液称为美洲鲎试剂(LAL);另一种是生活在我国及周边地区的东方鲎提取的血夜试剂则称为东方鲎试剂(TAL),两者在医用效果上基本相同。
中华鲎的现状
几十年前,沿海地区的海岸边,经常能看到野生中华鲎的身影,但现如今几乎很难再见到它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类过度的索取。中华鲎除了蓝色血液值钱,还有它的肉也可以食用且营养价值很高。
鲎没受保护之前,它是沿海地区居民日常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随着数量的减少,它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渔民看到了经济价值,加上缺乏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导致大量的中华鲎没未成年,就已经上了餐桌。
二是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中华鲎对生活环境比较挑剔,栖息的场所不能有丝毫的污染,还要有足够宽敞的沙滩,且近海沙滩附近要有深水区。
由于填海造地等过度的旅游开发,导致人类生活区毕竟中华鲎的栖息地,大量的生活垃圾污染了海水,这也是致鲎减少的原因之一。
三是自身原因。鲎的生长速度极为缓慢,从幼年到性成熟期,大约需要14年的时间。
由于生长速度慢体型小,在处处是危险的大海里不利于生长发育,甚至很多鲎还能长大就已经成了天敌的食物。
最后,鲎在地球上生活了几亿年,躲过了地球无数次自然灾害,却没能躲得过人类的“屠刀”。
不过话又说回来,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xiea.com/ynsd/14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