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才刚刚开始,三亚友谊街的下岗工人海鲜市场可就被一个人“搅和”的有点不太平。这个人不仅把市场老板们的“真实嘴脸”全都通过视频记录的方式公布于众,甚至还在干这番“伟大事业”之前,给自己买了一份万的意外保险。
三亚原本就是一个靠海发展起来的旅游城市,海鲜也是当地的特色,每年光靠游客在海鲜方面的消费,就完全能够养活当地的几大海鲜市场。
而博主铁头在经当地人的“推荐”下也来到了其中一个市场进行购买,可他付完钱后,铁头却发现所有的海鲜加起来重量几乎少了两斤多!
这究竟是海鲜市场原本就有猫腻,还是铁头为了拍视频而故意为之?
购买海鲜复称发现被坑二百元
咱在说这件事情之前,先看看那天铁头在海鲜市场都遇到了点什么事儿。在7月4号晚上的时候,铁头原本是要在三亚某景区边儿上的一个海鲜市场去买虾买螃蟹的,结果正当他要进去的时候,路边一个骑电摩的拉客司机就说话了。
司机告诉铁头说这个市场可太贵了,买点儿东西就得花几百块钱,你让人家再一加工,又得四五百块钱,这样下来光吃个这就得小一千,划不来。
但你去前边儿那个下岗工人的海鲜市场,人家那里可便宜,加工费基本就块钱。
本来还在犹豫的铁头,一听司机的话,还觉得人家挺好心,防止了自己被坑。于是他就有点儿心动了,准备去那个市场看看。
但是他们一共有3个人,这个电驴又坐不下,所以决定2个人打车,一个人坐电驴。结果上了出租车的两个人又被司机一顿力荐,说那个下岗工人海鲜市场好啊,当地人都来这儿买,便宜还不宰客。
铁头一听两个司机都这么说了,那基本就出不了什么差错了吧,于是三个人就放心大胆的进去了。结果左脚刚一踏进市场的门,就有一位大哥过来热情的招呼说让他们先去挑海鲜,并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大姐的铺子上。
要说铁头这一路所遇到的人,那简直就是一个比一个“好心”,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挑海鲜的时候这位大姐就直言不讳地说了,你们不用看那个标价,姐快下班了,姐给你们便宜点儿。
左一口姐右一口姐还不算啥,眼瞅着铁头看上了波龙,这位姐又给出了自己最大的诚意,说一斤便宜20!铁头还挺高兴,最后一共买了五斤多海鲜花了块钱。
买完东西复称是铁头的日常操作,不为别的,就想看看自己买的东西到底足不足斤,哪怕有几两的出入自己心里也能有个底。
结果可好,不称不知道,这一称发现,螃蟹少了八两,皮皮虾少了七两多,被大姐便宜二十块钱的波龙直接少了八两半!
这杂七杂八加起来,五斤多的海鲜实打实的只有三斤多一点,也就是说铁头被人家老板白白坑了块钱。
铁头看着这个斤数的差异,瞬间明白商家用的就是“五两称”。这个东西其实就是鬼称,把原本的电子称改一下,称出来的斤数就比本来的斤数要多一些。
而海鲜老板用的这个称更“过分”,五两的东西上了称就成了一斤,你说这翻倍的赚钱,不是坑人是干啥?
所以铁头立刻扭头回去想找大姐讨个说法。但人家一看铁头回来了还说自己坑他多块钱,心想这不纯纯来挑事儿的吗,当然不能承认了。
于是铁头就把自己称的克数给商家看,可人家还是不认。紧接着铁头就给当地的市场管理部门打了一个举报电话,向他们说了这里发生的情况,等待官方过来调查处理。
铁头在录制的视频里直言自己之前已经买了万的意外险,不为别的,就是害怕自己来打假之后惹上这些当地的老板,人家市场里有一千多个摊位,自己却势单力薄,很难保证自己动了他们的奶酪之后不会遭到“报复”。
很多人看到这里,不免会心生疑惑,说这铁头怎么事先就准备好保险了,难不成真的是来挑事儿的吗?实际情况其实并非如此,人家铁头有一百多万的粉丝,其中包括三亚当地人。
很多网友早就和铁头反映过这种情况,而铁头自己也想来证实一下,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力,来帮助市场整顿一下歪风邪气。
结果你说巧不巧,第一次就来到了一个“典型”的欺客市场。但正当所有人都认为这一系列的事情都是巧合时,殊不知已经掉入了海鲜市场的一个巨大“产业链圈套中”。
背后竟然有一条完整产业链?
咱就从铁头与电驴司机的交谈中说起,那个司机压根儿就不是好心给他推荐这个下岗职工市场的,从真正意义上来说,电驴司机包括后来的那个出租车司机,人家俩就是“市场的编外职工”。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俩不管开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本质上都是服务客人的,每天能与那么多乘客打交道,他再一推荐,大家一听本地司机都说好了,那势必就差不了,这不就都像铁头一样过去购买了吗。
而且只要客人确定去那个海鲜市场之后,这司机们就立刻在群里报备,门口早就准备好“迎接”了。一旦把客人送到站,司机就会收到市场老板给的提成,人家这个钱不就挣到手了吗。
这还不算完呢,平时像铁头那样买完东西还复称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从购买商铺出来之后就会被拉到加工店里去,给老板几百块钱加工费之后就能享受海鲜盛宴了。
但这一“服务”也是那个圈套产业链中的一部分,这背后的猫腻还真挺让人无语的。他们从顾客手中拿上新鲜的海鲜,到后厨会称一下,顾客又进不了后厨,当然也看不到这群人在后面会干什么勾当。
而称重之后,老板会把原本的海鲜换掉,用斤数更少的海鲜去做。在这些奸商看来,端上桌子的食材已经“面目全非”了,谁也不可能认出来,自己偷换之后留下的“大海鲜”,就又可以换钱了。
所以这一套操作下来,每个环节都是赚了大钱的,只有顾客是受了“大骗”的。
因此,这背后的把戏远远不止铁头看到的那样。而在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来到这个市场后,铁头也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我不用他们赔钱,你们就按照顶格处罚。”铁头之所以会说这样的话,是因为商家老板提出了给铁头按照“假一赔三”的原则补偿他两千来块钱。
但人家铁头压根儿就不是冲着这个钱来的,你就算给人家两万块钱他也不可能要,况且一旦私了这个市场以后还是会“宰客”的,并且很有可能把赔给铁头的钱都平摊在以后来消费的顾客头上。
所以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人在听完铁头这边儿的“证词”并看了他手里的证据之后,就把他和商家叫到一起进行了深度的了解和调查。
市场监督管理局如何解决?
在第二天的时候,也就是7月5号凌晨,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和综合行政执法局就把处罚通知书送到了这位老板的手中,并且联合出了一个公开的情况通告。
说对于这个缺斤短两使用五两称的商户,作出30万元罚款、摊位退出市场的处罚决定。并且这个市场也得因为这件事情被罚款10万块钱,然后停业整顿。
管理部门的这一系列处罚决定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这些商户的行为确实违反了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如果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来夸大商品重量的话,最高是可以罚款50万元的。
所以说,这个商家都已经使用五两鬼称了,老板长时间以来从中获了多少利我们无从考察,但基于这些人长期的恶劣行为,对他们罚了30万总体来说已经很合理了。
但我们从近年来网络上爆出的多例商户老板和顾客之间的矛盾中不难发现,三亚海鲜市场并不是发生这种问题的个例。
“鬼称”现象频频发生
就在几个月之前,有博主爆出某海鲜市场上对于顾客购买的海鲜产品在称重时,虽然没使用鬼称,但是有故意加大商品重量的行为发生。
具体是怎么回事儿呢,就是博主购买了几只螃蟹,而且价格也并不便宜,但是称重的时候老板并没有把螃蟹身上的绳子拆下来,美名其曰说怕螃蟹失去捆绑的束缚之后跑了,但实际上内心的小算盘大家一清二楚。
绳子和螃蟹是长时间呆在水里的,这个绳子在吸收了水分之后,重量那可就大涨了,如此一来,比如说原本只有半斤的螃蟹,在绳子吸水之后就变成一斤了,这老板不就能多挣钱了吗。
此外,之前有一个博主还专门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别的摊位买了一只帝王蟹之后,把蟹头部的一个刺剪掉了,并且将它拿到了加工摊位去进行制作,想看看端上来的那一只,到底有没有被偷梁换柱。
果不其然,博主从服务员端上来的这只帝王蟹身上发现,头部的所有刺都是完好无损的!这意味着什么可能大家都明白了吧。
这时就有网友说了,那我不买海鲜是不是就不会被坑了。要我说您还是留个心眼儿吧,因为大家在买西瓜的时候也是有可能被坑那么几块钱的。
之前一个卖西瓜的老板使用八两秤的事情不就被顾客发现了吗,同样的道理,八两的西瓜上称之后就成了一斤了。
虽然这虚假的利润远远比不上三亚那个海鲜市场,但一个西瓜多挣五块,十个西瓜不就五十进兜了吗,苍蝇再小它也是肉,所以在利益的面前,众多商家都选择了坑顾客一把。
一个老板这样,就很容易影响一群老板也这样,久而久之整个市场的商户都成了这样,你们想挣钱无可厚非,但毫无底线的做事,还怎么让顾客放心消费呢?
所以说,当全国各地都有类似情况出现的时候,咱们的市场监管部门真的就得加大监管力度了,一来是为了市场的营商环境能够得到有利整顿和恢复,二来说句实在话,消费者被坑的钱也能少一点。
就三亚这件事情来说,且不谈这几个黑心老板是不是丢了三亚的脸,但长期以往下来,顾客们都不是没脑子,如果在三亚消费时一直“被坑”的话,选择来三亚旅游的人就会少很多。
受到负面影响最大的一方,不还是三亚的经济发展吗。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发生,从实际来说,解决当下“鬼称”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
总之,铁头的行为我们其实还是很提倡的,因为“市场乱”的问题,不仅仅是监管部门的分内之事,同时也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配合,在日常进行购买时擦亮眼睛,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复称。
如果发现有问题就一定要拨打举报电话,等监管人员来进行专业处理。就算“被坑”,也千万不要与无良商家产生言语和肢体冲突,毕竟我们不是错误的一方,皮肉伤还是能不受就不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xiea.com/ynyl/1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