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和秦可卿的身体难以康复,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陈能雄/文林黛玉和秦可卿袅娜多姿,美貌出众,可惜天妒红颜,两人年纪轻轻就病故了。贾府条件优越,可以请来医术高明的太医为秦林二人诊治,也不缺各种上好的营养品,用王熙凤的话说就是“一天二斤人参也能够吃得起”,可是她们的病总不见好。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患病期间有厌食症,消化不良,吃不了多少米饭。秦可卿原本身体健康,因忧思成疾,卧病在床。那段时间,贾珍夫妇四处寻访名医,每天有三四个医生轮流给她把脉看病。秦可卿的病情却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身形越发消廋,人也开始自暴自弃,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情绪。对于秦可卿的病情,贾蓉虽然不是医生,但他却知道妻子体质这么差的一个原因,就是饮食太少。贾蓉说“他这病也不用别的,只是吃得些饮食就不怕了。”张友士分析秦可卿的病情,有一句话是:“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看来饮食是个大问题,米饭等主食虽然不是治病良药,但能增强病人的体质和精力。可是,秦可卿实在是没什么食欲,任是山珍海味也吃不下去,长此下去,她就算不被病症击倒,也会因饮食跟不上,导致身子垮掉。十二月初二这天早上,王熙凤去宁国府看望秦可卿,小说中有一句文字:“看见秦氏的光景,虽未甚添病,但是那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尽了。”秦可卿会变得这么干瘦,主要是因为她食欲不振,每天吃不了几口饭。贾母、王夫人等人送过来的各色美食,秦可卿没有几样吃得下去,只有枣泥馅的山药糕还能吃上一两块。秦可卿并不是患了什么难治的绝症,倘若她每日饮食正常,安心调养,即便不能完全康复,想来也不会那么快就去世。再来说说林黛玉,她自小体质虚弱,从会吃饭开始就吃药,一直没有间断过,是个药罐子。紫鹃服侍林黛玉,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姑娘该吃药了”;贾宝玉去看望林妹妹,经常开口就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贾母疼爱林黛玉,经常请太医给她瞧病,令人配制人参养荣丸给她调养身体,仍旧没有多大见效,她每年到春分秋分之后照旧犯病。且不说林黛玉是得了什么疑难杂症,就从她自小把药当饭吃这一点来看,身体就难好。所谓是药三分毒,再好的灵丹妙药吃多了也会伤害身体,若要身体好转,病人除了要按时服药之外,还需多吃五谷杂粮,才能增强免疫力,有利于配合药物治疗。林黛玉也知道饮食少会有害身体,可是她面对着美味佳肴就是提不起食欲。贾宝玉等人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鹅掌鸭信,林黛玉则磕着瓜子看他们吃;大家都在愉快地吃螃蟹,林黛玉只略微吃了一点黄子;贾宝玉和史湘云等人大快朵颐地吃着鹿肉,林黛玉却不敢吃,就怕吃了不消化。林黛玉在正餐里吃得极少,或者经常缺席不吃,平时十顿饭她只吃五顿。贾府的人都知道林姑娘的性子,有几次到了吃饭时间,没见她过来用餐,也不以为意。林黛玉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加上经常空腹,无疑是病上加病。贾宝玉从小和林黛玉一起长大,熟知她的生活习性,他在《红豆曲》中有一句“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感叹的就是林妹妹的饮食问题。他遇见林妹妹常问的一句话是:“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他多么希望林妹妹能多吃点饭,身体早日变好。薛宝钗对林黛玉的病情有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吃太多的人参肉桂并非是好事,应该以“平肝健胃为要”,健脾开胃,提高食欲。她引用古语“食谷者生”,觉得一个人要多吃米饭等主食,才能保养精神气血。薛宝钗推荐林黛玉每日吃燕窝粥,就是让她多摄取一些米粥的营养,比吃药要好些。古人认为饭量好的人,身体都健朗,“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年老的廉颇为了显示自己还能带兵打战,就当着赵王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十斤肉。在民间有些父母会暗中观察未来儿媳妇的饮食情况,以此推测她的身体状况是否良好。林黛玉在贾府多年,每日饮食这么少,在这一点上很难讨王夫人的喜欢。在高鹗续写的《红楼梦》第八十九回“蛇影杯弓颦卿绝粒”,林黛玉暗中听到紫鹃和雪雁谈论宝玉定亲的事,悲从中来,原本身体虚弱的她又添了一层心病。更要命的是她自觉与宝玉无缘,心灰意冷,茶饭不思,竟想断绝饮食,自我放弃,每天的饭量越来越少,到后来连一口粥都吃不下了。林黛玉身上的病是顽疾,为情所困是添病,这影响了她的食欲,她饮食过少,又使得体质越来越差,如此恶性循环,连她自己都绝望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xiea.com/ynzz/14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