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173918.html最近看到一个新词叫“蟹眼汤”,搜了下,在诗词中出现得还挺多的,像是“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苏轼)、“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陆游)、“朝来蟹眼方新试,昨夜灯花早得知”(曾季狸)、“得来便洗龙头盏,温处微烧蟹眼汤”(邓林)......从我的视角来看,蟹眼汤这独特的词语有着一股子怪异的生趣,而且诗人们在言辞间还十分推崇,就让人挺好奇的。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品一品这让人好奇的“蟹眼汤”?
蟹眼汤,乍一看这名称,特别像是宫廷里某一种比较奢华的菜肴,假如开开脑洞,甚至能推测出大致的烹调方法,比如专门挑选上好的螃蟹,仅仅取用蟹眼,其他都不要,再辅助一些名贵的配料、药材烹煮成精致的羹汤......听着就非常的奢侈。当然,这是我初见时主观的臆测,回头来看,还是吃了读书少的亏,“蟹眼汤”真正的意思与我的臆测大相径庭,与宫廷菜肴更是完全不搭边。
第一个要纠正的就是这个“汤”字,“汤”并不是指我们当下熟识的“羹汤”或者“高汤”的意思,这些都是后续衍生的含义。汤,最原始的含义就是热水(“汤,热水也。”《说文解字》)。
同样的,“蟹眼”也不是真的就是螃蟹的眼睛,而是指水煮到某个温度时,会产生一些气泡,这时候的气泡形如蟹眼。主要描述的是水中气泡的一种形态,是一种“比喻”。
至此,我们对“蟹眼汤”就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简单来说就是有着形如蟹眼的气泡的热水。
答案到这看似已经有了,但又感觉差那么点意思,如果仅仅是描述有蟹眼般气泡的热水,又哪里值得诗人们这么频繁地唱诵吟哦呢?而且,就生活经验来说,水中气泡是变化的,有大有小,为什么偏偏着重说蟹眼形态的气泡呢?我们接着往下挖。
这里先放一句废话,那就是“蟹眼汤”它不是一般的热水。这首先涉及到古今喝茶的一个区别。我们现下喝茶以冲泡为主,一般也就是捻一小撮茶叶,放进保温杯里面,提一壶开水一冲,随后边吹边喝,十分的方便。
古人则多是煎煮,在容器里放入茶叶(也有烘烤茶叶,碾成茶粉),添上清水,放在火炉上,控着火候,慢慢把茶味煎煮出来,等时候到了再把茶水倒入杯中啄饮。
相较于直接冲泡而言,煎煮能够把茶叶更多的内含物质释放出来,使得茶香更浓,茶味更加丰富,口感更加软滑。当然,中国茶种有很多,冲泡和煎煮自有其适应的对象,并没有高下之分。
再说回来,这里的重点就在于前面提到的“时候到了”,怎么才叫时候到了呢?
拿煮菜来举例,煮茶和煮菜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一道菜并不是煮得越久它就越好吃,必然是有一个*金时刻适合出锅的。那么这个出锅的时机如何把握?厨房老手可以凭借多年掌勺的经验,那新手靠什么判断?最基础的恐怕就是老手们总结的经验了,像什么“炸至两面金*”、“收汁到接近锅底”等等,这些形象且实在的经验,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同样的,在煎煮茶汤上,古人也琢磨出了一些把茶汤煮得恰到好处的方法,流传较广且实用性较强的,就是下面要说的“气泡观水法”。
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明·张源《茶录》
汤之候,初曰虾眼,次曰蟹眼,次日鱼眼。若松风鸣,渐至无声。(注:虾蟹鱼眼,言内水沸之状也,声如松涛,渐缓,则火候到矣。过此则老。)——明·陈鉴《虎丘茶经注补》
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文人墨客又一次对生活的诗意与细致的鲜活展现。用虾眼、蟹眼、鱼眼、涌泉连珠、腾波鼓浪这样的词来形容不同温度下水中的气泡,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不仅仅比喻的生动形象,而且虾蟹鱼都是水产,涌泉、波浪都是水态,彼此的关联性极强,仿佛这小小的壶里盛装着的是江河湖海,煮茶就好似坐观江湖百态,意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也难怪古人能耐着性子去花时间慢慢煎煮一壶茶了。
除此以外,这些生动形象的词还十分实用,它们被用来估测水温,并以此判断水温是否适宜,网上有人依据古人的描述做过试验,大致获取了各气泡形态下水温的区间,得出的结论如下:
虾眼,大致温度在50℃—90℃,水里的气泡较小,也不活跃,像河虾的眼睛;
蟹眼,大致温度在90℃—92℃,在水快要沸腾之前,水中气泡会连续上升,如蟹眼一般“小而细、团而圆”。
鱼眼,大致温度在92℃—96℃,水中开始出现如鱼眼般“大而粗,扁而平”的气泡。
涌泉连珠,大致温度在96℃—99℃,这时候水已经接近沸腾,像是地下的泉水涌出一般,接连不断冒上来。
腾波鼓浪,温度在99℃以上,已然是沸水了,茶汤处于“翻江倒海”的状态。
看着上述的比喻,结合煮面时烧水的经历,有一种“艺术果然是源于生活”的感觉,一个沸腾的过程居然可以如此有趣。
根据上文描述,我们知道了茶汤是有五种温度变化的,如果去古诗文中搜索这五个词,会发现“蟹眼”的出场率远大于另外四个,那么蟹眼这个阶段的茶汤有着什么特殊性呢?
俗以汤之未滚者为盲汤,初滚者曰蟹眼,渐大者曰鱼眼,其未滚者无眼,所语盲也。——宋·庞元英《谈薮》
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故熟汤也。——宋·蔡襄《茶录·茶论》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唐·陆羽《茶经·五之煮》
古人认为,虾眼阶段的茶汤属于未熟未滚的“盲汤”,毕竟才刚煮没一会,茶味还没煎煮出来,肯定是不够绵香的。而鱼眼、涌泉连珠、腾波鼓浪阶段的茶汤又属于过熟过滚的“老汤”,茶味过浓,反而显得苦乏涩口,不好喝。只有蟹眼阶段的茶汤属于已熟初滚得“嫩汤”,是茶汤的*金时段,这时候的茶汤茶味足,且不涩口,甘滑香冽,恰到好处。
有意思的是,古人笔下最佳时段的蟹眼汤,往往还伴有阵阵风入松林的响声,他们称之为“松风”,像*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苏轼的“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都有相应描写,“松风蟹眼汤”俨然成了茶汤最佳品质的代名词。
简单总结一下,蟹眼汤,字面意思是有着形如蟹眼的气泡的热水。实际上是指恰到好处,正是最佳饮用时期的茶汤。它是一种十分雅致的珍品,在诗人笔下进一步衍生,成了一种佳品,一份雅趣,一个追求......
松风蟹眼汤算是我国茶文化中的一个小小缩影,煮茶本身是费时费力的,但在诗人笔下多了几分“小炉薪火,坐观江湖”的闲趣,多了些惬意,少了些浮躁,以至于让没喝过“松风蟹眼汤”的我也感受到了几丝醇香的茶味。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
茶,我也爱喝,或许可以寻个机会,于微雨窗前,于薄寒夜间,端出一个红泥小火炉,去试着煎煮一壶那甘滑香冽的“松风蟹眼汤”。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xiea.com/ynsd/12838.html